2022-09-14 08:21:39 來源:南方日報
“政府在推動產業共建中要抓住大型企業龍頭項目,推動產業鏈跨區域布局”“建議在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發展低碳清潔產業,并在人才、稅收等方面予以支持”……在最新一期召開的粵商·省長面對面協商座談會上,全國工商聯副主席、TCL董事長李東生等13名粵商代表接連發言,第一時間就得到省政府主要領導的答復。
在廣東,企業家當面向省長提建議、談看法已成為一種常態化機制安排。從2017年創辦以來,粵商·省長面對面協商座談會聚焦黨委、政府和企業共同關注、急需協商解決的重點議題,由企業家與省長坦誠直接地交流溝通,搭建起行之有效的政企溝通協商平臺。
辦一場座談會,也是一次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從確定選題、前期調研,到交流對話、成果轉化,協商寓于各個環節之中,環環相扣,形成閉環。迄今為止座談會已舉辦10期,累計邀請粵商代表150多名,一批高質量協商成果被吸納到省委、省政府出臺的重要政策舉措中。在粵商·省長面對面協商座談會的示范帶動下,廣東各級加快建立完善政府重大經濟決策主動向企業家問計求策的規范性程序,進一步推動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
常態化??
新鮮探索快速成為制度安排
粵商·省長面對面協商座談會的創立源自一次探索。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經濟大省廣東經濟增長轉入中高速,轉型升級迫在眉睫,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挑戰不斷增多。如何準確識變、積極應變,激發廣大市場主體活力,打造更加利企惠企的營商環境?2017年,省政府與省政協在互動溝通中逐步形成共識:政府與企業家之間需要搭建一個高規格、高層次的協商平臺。
“從省政府層面看,需要健全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機制,拓寬政企協商對話渠道,凝聚共識、提振信心、共謀發展。而省政協作為專門協商機構,也希望通過協商形式的創新,進一步豐富協商層次,增強協商實效,更好發揮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的作用。”廣東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副秘書長、省社會主義學院教授馮穎紅分析認為。
在省政府和省政協的謀劃推動下,2017年7月,首期粵商·省長面對面協商座談會召開。“融資成本較高,特別是中小企業貸款比較困難”“政策獲得感有待加強,建議強化政策落地和督察評估”……在這場以“優化實體經濟營商環境”為主題的協商會上,20多名粵商直言不諱,從有效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大力降低要素成本、實施更加積極的人才政策等方面提出18條意見建議。
協商成效很快得以顯現。在次月出臺的《廣東省降低制造業企業成本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擴大售電側改革試點”“優先發展產業且用地集約的工業項目,土地出讓底價可按所在地土地等別對應標準的70%執行”等許多企業家提及的建議被采納。
在得到不錯協商成果的同時,如何讓這一新鮮探索成為長效機制?圍繞座談會的建章立制工作循序漸進展開。2018年,“健全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機制,發揮好粵商協商平臺作用”被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從當年起,粵商·省長面對面協商座談會成為一項制度性安排被固定下來,每年舉辦2次;2019年,“辦好每年2次的‘粵商·省長面對面協商座談會’”也被寫進省委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實施意見中。2020年11月,《粵商·省長面對面協商座談會工作規則》印發,從制度層面對這一機制的常態化運行加以規范。
察實情??
前期調研力求覆蓋21個地市
雖然在最終的呈現上是一場座談會,但政府與企業家的協商過程事實上覆蓋了籌備、開會、落實的全過程。
每年初,由省政府和省政協共同研究商定重點議題,納入政協年度協商計劃。再由省政協調研組帶著議題深入基層、走進企業,問計問需,為開好座談會積累一手材料。
省政協經濟委員會原主任、省社會科學院原院長王珺多次組織參與粵商·省長面對面協商座談會的前期調研。他總結說,前期調研的對象是逐步擴展的,從一個主題只調研和它相關的地市,到能跑完21個地級以上市就盡量跑完,調研覆蓋面不斷擴大。調研的參與主體逐步多元化,每次調研都由省政協領導帶隊、具體指導,相關政府職能部門負責人、政協委員、企業家、專家學者廣泛參與。與此同時,調研方式也漸趨多樣,問卷調查、面對面座談、典型案例研究、函調等方式綜合運用,最大程度提升調研數據的質量。
高質量的調研成果有效提高了協商效能。在去年加快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的主題調研中,省政協調研組用30天、分12批次對全省21個地市及江蘇、江西2省進行實地調研。同時,面向全省1989家不同產業集群的鏈上企業開展網絡問卷調查,最后重點針對中小企業對數字化轉型的思想準備不足、上下游企業協作水平亟待提升、與數字化轉型相匹配的供給條件尚不充分等問題提出意見建議。
實打實的一線調研為政府決策提供了可靠的實情。這些意見建議在后續制定實施《廣東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2021—2025年)》《廣東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若干政策措施》和《廣東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時都被不同程度吸納。
為確保座談會上“說了不白說”,一個嚴密的對接落實機制也被建立起來。根據協商議題,省政協遴選一批有代表性、協商議政能力強的人員參會,力求言之有物。座談會結束后,承辦單位“一把手”對協商內容辦理負總責,省政府辦公廳將協商成果納入督查內容,省政協將協商成果作為民主監督的重要內容,確保真正落地見效。
真協商??
面對面商量解決實際問題
不少曾經參加座談會的企業家認為,通過舉行座談會,不僅使涉企政策制定更好反映企業訴求,也能更有效解決各地發展中面臨的實際問題。
省政協常委、陽江十八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李積回曾兩次參加座談會,“2018年5月我第一次參加,當會議快結束時,還沒輪到我發言。我就舉手跟省長說,我是從陽江來的,坐了4個小時汽車來到現場,讓我說吧,然后現場建議加快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機場等交通設施建設,為區域協調發展掃清障礙。”
李積回回憶說,當自己發言結束后,省長馬上接話,要求省相關部門研究該問題,“這些年,粵東粵西粵北地區交通改善很快,廣湛高鐵預計2024年開通,我覺得座談會發揮了加速器作用,有利于推動政策出臺和盡快解決重點問題”。
在王珺看來,發現問題、了解問題、解決問題是粵商·省長面對面協商座談會機制的意義所在,“核心是政協搭臺,讓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人坐在一起商量問題怎么解決,同時也多渠道了解涉企政策的實際效果”。
“省長態度很親切,企業家暢所欲言。”馮穎紅曾旁聽座談會,她認為,座談會把“粵商”置于“省長”之前,充分體現了黨委、政府對企業家的尊重,也彰顯了服務型政府的定位。
在華南師范大學教授唐昊看來,粵商·省長面對面協商座談會是一種制度化、公開透明的政商交往,在制度規范下有利于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在省級示范帶動下,這一政企面對面協商機制正加快向各級推開。2019年至2021年間,11個地市相繼建立企業家與市長面對面協商機制,聚焦中心工作資政建言,為當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助力。據統計,全省已有18個地級以上市依托政協平臺建立高規格、高層次的政企協商機制,不少縣(市、區)也建立起企業家與縣(市、區)長面對面協商機制。
上一篇:藤縣舉行“學士星”授予儀式 營造“尚德爭先”的文明鄉風
下一篇:最后一頁
亚洲性无码AV中文字幕